close

祭祀、燒香起源:
上古「祭祀」起源無文獻記錄可供考究,
然而新石器時代遺址陸續出土,例如:(依遺址發現時間順序排列)
臺灣東部卑南文化(公元前3500年~公元前2300年)遺址最早發現於1896年、
臺灣北部圓山文化(公元前4500年~公元前2500年)遺址發現於1897年、
臺灣南部鳳鼻頭文化(公元前3500年~公元前2000年)遺址發現於1964年、
東北熱河紅山文化(公元前4700年~公元前2900年)遺址發現於1908年、
黃河中游仰韶文化(公元前5000年~公元前3000年)遺址發現於1922年、
華北山東龍山文化(公元前2500年~公元前2000年)遺址發現於1928年、
長江下游太湖良渚文化(公元前3300年~公元前2000年)遺址發現於1936年、
臺灣中部牛罵頭文化(公元前4500年~公元前3500年)遺址發現於1937年、
臺灣南部牛稠子文化(公元前4200年~公元前3300年)遺址發現於1938年、
臺灣南島語族起源大坌坑文化(公元前6500年~公元前4200年)遺址發現於1969年、
華南浙江河姆渡文化(公元前5000年~公元前3000年)遺址發現於1973年。

03上古社會.jpg
遺址中部分出土的祭壇、祭祀、陶器、陶爐、墓葬、葬具、隨葬品遺存,
大致追溯至公元前5000年~公元前3000年,有相沿成俗的喪葬儀禮,可能有宗教信仰,可視為「祭祀」的起源。

 

據聞上古神農氏(太古三皇之一,年代早於黃帝,公元前3216年~公元前3077年,又有一說或更早),振興農業,口嚐百草,始作方書,以療民疾,以火德王,發明陶器,為務農、製藥的創始人,農民、藥商、醫生均奉之為神明,被世人尊為農皇、神農大帝、藥王大帝、藥王菩薩、五穀先帝、五穀王、開天炎帝、人皇,並立廟敬祀。

01神農大帝.jpg
 

傳說神農氏嘗到毒草也是用茶來解毒,《神農本草經》云:「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。」 當中的「荼」正是指「茶」。
「茶葉」一字最早的書面記載是西漢.王褒的《僮約》,提到了「武都買荼」、「烹荼盡具」。
唐.陸羽《茶經》稱:「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,聞於魯周公。」
上古神農氏某日試食一種開白花的樹木綠葉時,發現葉子在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內巡迴不停,如同「巡查」、「檢查」一樣,於是就把這種綠葉稱為「查」。
後人文字演變為「荼」,荼是茶一字的早期寫法,當時以「荼」表草藥或滋養品。
直到唐.陸羽寫出《茶經》才將「荼」改寫成「茶」。

07茶祖神農圖.jpg

 

嗯!......現在不是講茶的文化,跑題了(咳~
回歸正題,上古神農時期即有採集植物作為醫藥用品來驅疫避穢,對植物中揮發出的香氣已很重視,聞到百花盛開的芳香時,同時感受到美感和香氣快感;將花、果實、樹脂等芳香物質奉獻給神,芬芳四溢去濁清心靜氣而達到完美的境界。根據「火性炎上」,通過火的焚燒,氣味隨著煙飄飄向上,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,故此很早就有了「燔柴」的祭祀方式。

02祭祀.jpg

 

依據文獻,對上古祭祀的紀錄及解釋:
《國語》乃國別史之祖,在四庫全書之中為史部雜史類。記錄周朝王室和諸侯國之歷史。上起穆王征犬戎,下至三家滅智(公元前947年~公元前453年)。
《國語.楚語下》云「古者先王日祭、月享、時類、歲祀。」

《周禮》為三禮之一,是一部古代官制典籍,寫作年代是春秋時期(公元前770年~公元前476年),全書的定型是在戰國時期,是理想中的政治制度與百官職守。
《周禮.春官》云「大宗伯之職,掌建邦之天神、人鬼、地示之禮,以佐王建保邦國。」
《周禮.地官》云「以雷鼓鼓神祀。」東漢.鄭玄注:「神祀,祀天神也。」唐.賈公彥疏:「天神稱祀,地祇稱祭,宗廟稱享。」

《禮記》為三禮之一,亦是儒學經典之一,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,在說明制度和行為儀節的道理,猶如「禮」的原理原則。成書的年代已不可考,據推測大概在西漢時期(公元前202年~公元9年)。
《禮記.禮運》云「夫禮,必本於天,餚於地,列於鬼神。」
《禮記.祭法》云「夫聖王之制祭祀也,法施於民則祀之,以死勤事則祀之,以勞定國則祀之,能御大菑則祀之,能捍大患則祀之。」

《管子》以中國春秋時代政治家、哲學家管仲命名,其中也記載了管仲死後的事情,並非管仲所著,但仍被認為可以體現管仲的主要思想。漢朝學者劉向(公元前26年)為《管子》進行編輯。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法家類。
《管子.四時》云「謹修神祀,量功賞賢。」

《孝經》是儒家講授孝道的書,儒家視之神聖,故孝經在古代亦常獲賦予宗教意味,而用於祈禱,驅邪,治病等。 清代紀昀在《四庫全書總目》中指出《孝經》是孔子「七十子之徒之遺言」。成書的年代已不可考,學界認為是秦、漢時的儒者所作(公元前221年-公元9年)。
《孝經.士章.疏》云「祭者際也,人神相接,故曰際也。」

02祭祀2.jpg

從種種文獻中可以明白,在祭祀時,人們將自己最有價值、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、各種食物奉獻於神明,且將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禀告神靈,企求神明賜福,這表明了人對神明的景仰與敬畏。
不過,在祭祀傳統中,祖先實際上處於核心地位。這是因為祖先標誌著祭祀施行者的根源。
在重視根源的民族裡,自己的祖先當然是備受景仰的。後經演變合祭祀為一詞而用作祭天神、地祇、祖先之通稱者。

 

依據上古甲骨文(公元前1300年~公元前1100年)「香」字,是「黍」和「甘」的組合,原作「𪏰」。「黍」是一種糧食,「甘」是口中一點指事,表示甘甜滋味,故「香」的原意是穀物糧食成熟後的芳香氣;引申泛指一切好聞的氣味,芳香,稱爲香味、香氣。
在上古的祭祀中,燒香成為聯繫人與神的媒介,通過虔心燒香設拜,可以上達天聽,下及幽冥,感應道交,不可思議。燒香祭祀由國家掌握,由祭司執行。

06香字.jpg

 

依據文獻紀錄,周人升煙以祭天,稱作「禋(音ㄧㄣ,古代祭天的大典)」或「禋祀」。
《詩經》是最早的詩歌總集,收錄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(公元前1100年~公元前500年)的詩歌305篇。原本叫《詩》,又稱《詩三百》。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,遂也稱之謂《詩經》,《詩經》中的詩的作者,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。
《詩經.周頌.維清》云「維清緝熙,文王之典,肇禋。」箋:「文王受命始祭天。」即是說,這種祭制始于周文王。
其具體祭法為,將犧牲(牛、羊等)和玉帛置柴上,燃柴升煙,表示告天。
《禮記.祭法》云「燔柴於泰壇,祭天也。」即是說祭天之禮,設於南郊的祭壇上焚燒柴薪,並在其上燒烤玉、牲,使氣味上達於天。
《周禮.春官.大宗伯》云「以禋祀祀昊天上帝,以實柴祀日、月、星、辰,以槱燎祀司中、司命、飌師、雨師。」注:「禋之言煙。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,或有玉帛,燔(通焚)燎而升煙,所以報陽也。」疏:「禋,芬芳之祭。」
所謂禋祀,一是點火升煙,二是煙氣、香氣。以香煙祭神,這就是所謂「燒香」了。

據明周嘉胄《香乘》引丁謂《天香傳》謂:「香之為用,從上古矣。所以奉神明,可以達蠲(音ㄐㄩㄢ,除去穢物)潔。三代(夏、商、周)禋祀,首惟馨(香氣)之薦(上升),而沈水、熏陸無聞也(沉香木和樹脂萃取的香料是沒聽說過的)。其用甚重,採制粗略(用量極大,粗製濫造)。」
以上,可知上古燒香特點是香品原始,為未加工的自然物,還不是後世正規意義上的「香料」;且是專用於祭祀,而祭祀由國家掌握,即燒香還沒有生活化,民間化。

04商湯桑林祈雨.jpg

 

於古印度佛陀住世時(公元前623年~公元前543年),弟子們就以香料為供養,用於除臭、驅蟲、防治疾病。隨著佛教的發展,佛教用香也日益廣泛。佛教認為「香為佛使」、「香為信心之使」,因而香被視為一項重要的供品,在各種佛事活動中,燒香焚香上香幾乎是必有的內容。

據《資持記下三之三曰》:「《賢愚經》卷六云:佛在舍衛,放鉢國長者,有子名富奇那,後出家證阿羅漢。化兄羨那,造旃檀堂請佛。各持香爐,共登高樓。遙望祇桓,燒香歸命。會佛及聖僧,香煙乘空在佛頂上,作一煙蓋。佛知即語神足比丘同往。」
《大宋僧史略.卷中.行香唱導》曰:「經中長者請佛。宿夜登樓。手秉香罏。以達信心。明日食時。佛即來至。故知香為信心之使也。」

《增壹阿含經.卷第二十二》中講到:須摩提女手執香爐,上高樓上,向如來說偈曰:「我今復值厄,唯願尊屈神,爾時香如雲,玄在虛空中,遍滿祇洹舍,住在如來前。...」唯願尊屈神,爾時香如雲。在空中餐滿祗洹,住在如來前。」阿難白世尊言:「唯願,世尊!此是何等香,遍滿祇洹精舍中?」世尊告曰:「此香是佛使。」
《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.行香咒願法.行香儀則.增一》云:「有設供者手執香爐而白時至。佛言。香為佛使故須之也。」
依上述,「香」是弟子把信心通達於佛的媒介,故經上稱「香為佛使」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緣起。
在佛教中以香供佛,是一種虔誠的、真誠的供養,因為香是傳遞真誠的心情的一種媒介。
焚香中產生的一種清淨、虔誠、忘我的狀態,目睹一縷清香裊裊上升直達天庭的神聖境界,只有在真實、坦誠的狀態中才能產生。
在供養中,有以香、花供養的。
《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.卷上》記載佛陀說法時:「雨諸香花,香如須彌、華如車輪,如雲而下遍覆大眾,普佛世界六種震動。」
《妙法蓮華經.序品第一》記載與會大眾:「香華伎樂,常以供養」。
《蘇悉地羯羅經.卷上》中即論述了:花、塗香藥品、燒香、燃燈、獻食,等供養方法。佛教徒相信,燃香於佛前發願,是捨己為人之意,是「真供養」。

 

至漢武帝時期(公元前141年~公元前87年),打破了以往香祭祭天、香必用祭的壟斷,香品漸走向實用化。且絲綢之路開通,引進西域香料。
據《漢武故事》記載:「漢武帝燒兜末香,聞數百里。關中嘗大疫,死者相系,燒此香,死者止。」
《說郛》卷35引宋.吳曾《能改齋漫錄》稱:「又按漢武故事亦云,毗邪王殺休屠王,以其眾來降。得其金人之神,置甘泉宮。 金人者,皆長丈餘,其祭不用牛羊,唯燒香禮拜。 然則燒香自漢已然矣。」
說明早在漢朝時期,人們就發現香可以殺菌,漢武時期,漢中流傳瘟疫,就是用燒香的方式抑制了瘟疫流傳。

05古代祭祀先賢場景.jpg

 

至隋唐時期(公元581年~公元907年),香普及成為日常生活用品,主要原因有二:
一、交通貿易發展,南香(兩廣、海南)的大量湧入,使香的價格降低,為普及提供了物質準備。
二、佛道二教從六朝以來大發展,相繼躋身於國教的至尊地位。

 

至宋朝時期(公元960年~公元1279年),三教融合,燒香之俗,大為風行,就連士人祭拜孔子時也燒香,甚至成為作詩填詞的材料。
宋朝以後燒香、焚香的習慣大致和今天類似,就不再贅述了。

arrow
arrow

    大恩駿猷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